close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師長訪談●胡均立教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經濟博士


研究領域:決策科學與數量方法(績效評估、應用賽局論、應用計量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區域研究(台灣、大陸、亞太經濟)、環境與資源管理(能源經濟、觀光休閒)

經歷: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所長 (2007/06~2013/08)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專任教授 (2005/08~)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分班主任 (2007/06~)


學術發表與教育研究獎項:
    Asia’s Best Professor in Economics 獲獎人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BAI) Best PaperAward 獲獎人 (2010)
    2007- 國立交通大學 傑出人士、延攬及留住特殊優秀人才獎勵 獲獎人
    重要學術職務:中華民國企業管理學會《管理與系統》(TSSCI)執行編輯 (2006/1~)
    台灣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農業與資源經濟》 主編 (2008/8~)
    Ope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ditor-in-Chief (2011/12~)
    翰林版 高中公民與社會 (經濟學部分) 教科書 撰寫委員(2009/8~)
    台灣效率與生產力學會 總幹事 (2012/1~)
    台灣行銷科學學會 理事 (2010/1~)

 


1. 面試時間短,要如何在面試場合中獲得教授們的青睞?

      面試是在看一個人的反應,像儀表態度或內容談吐都是一種長期訓練過程,考前要準備一些東西或改變比如是否具有管理者這種特質是比較困難,平常就要訓練自己的應對。另外除了表面的談吐外,我覺得「內容」更重要,在回答問題時,其實是看你的臨場反應還有這個人講話是否有邏輯,會不會驚慌失措。

      最主要我們MBA 希望能訓練出未來的高階主管,會觀察你是否具有高階主管的特質,而這些特質並不只是你會唸書考試,還包括說話的邏輯性、一般常識的豐富性、親和力、溝通能力以及是否能清楚表達一些抽象的觀念等,這些都是屬於軟性的特質。管理是處理「人」的問題而不是機器,許多人誤以為有很多專業技能就自然學會管理,但這是錯誤的,因為最難處理的對象在組織裡面其實是人而非機器。

 

2. 對於面試場合較容易緊張的同學,老師您有何建議?

       平常就要做一些自我的訓練,不能光只是唸書或只關心自己,我們大部分MBA 同學將來都要到社會上就業,從事管理工作勢必就要與人互動,第一個要瞭解的像是「人性」、人的心理狀態、如何與人溝通、如何抗壓、如何服從領導和協調等,將來才能夠去領導別人。雖然面試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但它其實是對過去所累積訓練的一種驗收,整個過程是漫長的,「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工」,所以平常的訓練是比較重要的。

 

3. 教授您會建議想就讀交大經管的同學做怎麼樣的準備?

       第一個要先問自己是不是想當一個管理者,這點很重要,因為許多人不清楚企業管理的科系在做什麼,他們可能沒有想清楚自己適合什麼。那我們研究所就商管而言可分成兩大類,一種叫MS(管理科學類),另外一種叫MBA(企業管理類)。MS 強調專業課程的訓練,也就是專門挑一種課程像是工管或財務管理去念;而MBA 是一個統合的工作,它不只是就一個部門別(Department)或是一個功能別(Functional)的項目去把它做好。就哈佛大學對MBA 的定義:Generic Industry,也就是在一般性的產業裡面從事管理工作,所以交大經管所並沒有限定在產、銷、人、發、財中只針對某一種課程作訓練。
       既然我們是統合的工作,除了硬性的就業能力外,軟性的就業能力也很重要,另外一些生活常識、聯想能力、統合能力也必須具備。所以我們所的強調就是「廣而有專」,MBA 非常需要廣度,是否有能力去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和各式各樣的人溝通、有沒有辦法去接受各種不同人的領導或是去領導各種人都是一種長期訓練,所以管理其實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課程。


4. 交大經管位於台北校區,沒有廣大的建築物,我們要如何充分利用所擁有的資源?

       我們以前有一個學長講得很好:「在台北的範圍裡面,只要搭乘大眾運輸能夠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校園,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
       基本上台北是一個政治和經濟重心,另外一些高科技公司的總部比如說內科(內湖科技園區) 也在這裡,所以我們接觸的範圍不只是高科技,還包括政府機關跟國營事業,我們有許多校友在裡面擔任高階領導,另外與新竹校區不一樣的是我們還有金融服務業。交大的學分我們都承認,不論是在哪一個校區修課,所以說「考上交大經管所,就等於擁有全交大」。


5. 因應國際化時代來臨,學生應如何增加競爭力,所上如何幫助學生?

      台灣是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因此國際化是獲取競爭力的必要手段。所上提供許多英文授課課程Global MBA(GMBA),非常鼓勵同學修習這類課程,尤其GMBA 這堂課有許多外國學生,是訓練英文很好的方式,暑假時也會安排同學到比較國際化的公司企業實習。
       此外,所上也提供學生出國交換的機會,我們經管所出國交換的比例是全交大密度最高的所,交換的國家有德國、美國、法國、荷蘭、英國等,都歡迎同學積極爭取。本院還有SUNY Korea(紐約州立大學韓國分校)的交換計畫。針對兩岸互動,我們和大陸四所交大也都有交換學生的計畫,我們也是歷年來在整個院中與大陸交換學生人數最多的。要提醒的一點是,同學必須以「在校學生」的身分才能去前去交換。


6. 在經營管理這個領域上,為何西方國家的排名總是引領在前?

       西方國家在經濟、法律等許多方面都比亞洲發展得早,因此若想吸收較前緣的管理知識,可能就必須到歐美;另一方面,西方學校的影響力也高於亞洲學校,比如在Harvard 的影響所及是全世界,但在台灣的大學,所影響的可能只有台灣的產業或政府,至於要如何提升我國大學的影響力或排名,這是一條漫長的過程,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不斷累積實力。
       以我們所上來說,念完後再出國攻讀碩士的人不多,大部分是透過雙聯學位的方式出國,比如論文完成後,出國一年取得國外學校的碩士學位,再回到所上進行論文口試;另一個比較普遍的是海外遊學打工。到國外攻讀博士的比例雖然越來越少但還是有,有些學生想回台任教,而因為現在許多學要都要求英語教學,擁有歐美的學歷相對比較容易找到大學教職。


7. 老師您認為交大經管所訓練出來的學生有何特質?

(1)認本分:這點是我們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很不一樣的,交大的學生都比較願意被領導,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當然最後我們學生還是能成為高階主管。
(2)創業精神強:交大經管的學生非常願意把自己的構想具體化,因此可發現許多創業家都畢業於交大。
(3)團隊合作精神強:交大學生一開始不認為自己能獨當一面去處理好所有事情,相反的是交大學生非常強調團隊合作,過去硬體設備較缺乏,使我們能秉持著 「逆境中成長」的精神,與彼此培養出緊密的情感和堅毅的態度。
(4)校友向心力強:所上遇到許多困難,都是校友「主動」伸出援手幫忙才得以順利解決,向心力與動員力極強,且對母校認同感非常高。


8. 交大經管所以往主要與高科技產業合作,近年來據說將轉型與生物科技產業合作,請問有何較具體的作法?

      現任校長為中研院院士,從事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因此希望交大能利用原本在電子、電機及管理方面的優勢,與生技產業結合。具體的做法是希望我們所上培育出的管理人才,將來能應用在生技產業上,如:藥廠、健康照護、醫美等。事實上,我們有許多學生在「廣義」的生技產業服務,比如食品、運動休閒、化妝品等;也不需要把生技產業想得太狹隘,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生技。所以交大前五十年著重電子、電機,後五十年將跨足生技產業,這會是另一波的產業革命。


9. 老師能不能給未來加入經管所的學弟妹一些勉勵的話?

       交大經管所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擁有非常團結互助的校友網絡,龐大的人脈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資源,也希望我們的校友除了遇到貴人外,將來也能成為台灣乃至世界云云眾生的貴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TUIBM GO 的頭像
    NCTUIBM GO

    交大經管招說會Blog

    NCTUIBM 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